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8:27 点击次数:122
图片
吕洞宾本名吕岩,道号纯阳子,生于唐代,是道教全真派重要祖师,也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。按道教说法,吕祖自今还活在人间。
吕洞宾的《百字铭》,其形成背景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。区区一百字,却是道家历史上的重要著作。我觉得吕洞宾的《百字铭》与魏伯阳的《参同契》比较,就像是佛家的《心经》与《金刚经》。都是经典中的经典,前者更是浓缩的精华。
吕洞宾自幼聪慧,对道家学说有浓厚兴趣和天赋。他在长期的修行和对道家思想的深刻领悟过程中,总结出了自己的修炼心得和对道的理解,《百字铭》便是这些心得和理解的体现。
道家强调顺应自然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,注重修身养性。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,吕洞宾通过修炼内丹功法等方式进行实践和探索。《百字铭》中蕴含了他在养气、降心、动静之间的把握、对真常的体悟、阴阳的调和等方面的见解和方法,是他在修行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。
《百字铭》传达出道家修炼的核心要点和境界追求,旨在引导后人在修行道路上能够领悟道家真谛,实现身心的和谐与超越。
我们容元文化的使命是传播天人合一的健康生活方式,核心精神是人间修行、天人合一、清净自然、了生脱死。这些内容,都在《百字铭》中有很好的体现。
《百字铭》
养气忘言守,降心为不为。动静知宗祖,无事更寻谁。
真常须应物,应物要不迷。不迷性自住,性住气自回。
气回丹自结,壶中配坎离。阴阳生返复,普化一声雷。
白云朝顶上,甘露洒须弥。自饮长生酒,逍遥谁得知。
坐听无弦曲,明通造化机。都来二十句,端的上天梯。
“养气忘言守”强调养气的重要性。养气不仅是身体的调养,更是心灵的涵养。忘言守,意味着摒弃杂念,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专注,守住真气。这是一种清净自然的状态,一种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的状态。
“降心为不为”,告诉我们要降服自己的心,不为外物所动。“为不为”并非什么都不做,而是以一种顺其自然、不强求的心态去应对世间之事。
“动静知宗祖,无事更寻谁”,动静之间,要明白根本所在。若能保持内心的平静,无事之时,无需向外寻求解脱。
“真常须应物,应物要不迷”,以真实恒常的心态应对万物,但不能迷失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中。既要人间修行,又要五蕴皆空。
“不迷性自住,性住气自回”,不被迷惑,自性就能安住,自性安住,真气自然回归。
“气回丹自结,壶中配坎离”,当气回归体内,内丹自然结成。坎离象征着阴阳,意味着在体内达到阴阳的平衡与和谐。所谓天人合一,大概就是这个意思。
“阴阳生返复,普化一声雷”,阴阳的变化往复,如同一声惊雷,象征着修行中的突破与升华。我在练习打坐时,曾有几次瞬间听到一声惊雷,这个雷声不是来自一个方向,而是四面八方同时响起。可惜我功夫太浅,最近几个月再未听到雷声。但是,普化一声雷,作为修行中遇到的一种状态,所言不虚。
“白云朝顶上,甘露洒须弥”,这是一种修行达到一定境界后的美妙体验,如同白云升腾至头顶,甘露滋润万物。
“自饮长生酒,逍遥谁得知”,自己领悟到长生的奥秘,逍遥自在的心境他人难以知晓。如此,就接近了生脱死。
“坐听无弦曲,明通造化机”,静坐时能听到无声的妙曲,从而明白天地造化的玄机。
“都来二十句,端的上天梯”,这二十句真言,如同通往天道的阶梯,引领我们走向修行的更高境界。
对于初学者而言,理解《百字铭》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感悟与实践。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行的指导,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。通过遵循其中的教诲,我们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,保持内心的平静,以更加从容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。
所以,《百字铭》也可简单概括为:人间修行、天人合一、清净自然、了生脱死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